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- 第1729章不一定非要走陆地,也可以海上攻击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陛下,长安与辽东相去甚远,眼下已是四月下旬,大军开拔抵达边境,若不能速胜,冬季转瞬即至。”
    “届时进退维谷,恐重蹈前隋覆辙。是否可將出征之事,延至明岁开春再议?”
    宰相房玄龄深知李世民心意已决,劝阻无望,只能尝试將战事推迟,以求万全。
    “十万大军无需尽数由长安调遣。”李靖显然早有腹案,“可下令徵调朔州、幽州一带的折衝府兵马。”
    “如此,从京城出发的主力便可以骑兵为主,半月即可抵达幽州集结。”
    “臣有把握,在入冬前结束战事,绝不让將士在冰天雪地里苦战!”
    他的方案极具说服力。
    河东道本就是防备北方的军事重镇,徵调沿途驻军,既能加快集结速度,也能最大程度减轻对关中腹地的影响。
    “父皇。”太子李承乾立刻站了出来,“长安至幽州的水泥官道早已通畅,无论是兵员调动还是物资转运都极为便捷。”
    “军中推广的速食军粮也大大简化了后勤筹备。至於武备鎧甲,近年钢铁產量激增,更不成问题。”
    “儿臣以为兵贵神速,既然要战,便宜早不宜迟,趁那渊盖苏文尚未完全稳固其国內局势,我天兵骤然压境,必能收奇效。”
    在场眾人中,他最盼著李世民亲征。
    父皇一旦离京,他这个太子便可名正言顺地监国理政,这对於储位已然不稳的他来说,是巩固权力的绝佳机会。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虽不通韜略,却也知兵马未动、粮草先行。为求稳妥,房相所言,待到明年再行出征,实乃老成之见。区区高句丽,以我大唐国威,何时征討不得?”
    魏王李泰原本对此事漠不关心,可一听李世民要亲征,还要让李承乾监国,立刻警惕起来。
    他能在朝中呼风唤雨,靠的全是李世民的恩宠。
    父皇若远在辽东,太子岂会放过打压自己的机会?他绝不愿看到这种局面。
    “隋朝无道,方有我大唐取而代之。昔日隋煬帝三征辽东,多少忠骨埋於异乡?我大唐早一日击破高句丽,便能早一日迎回英魂,足以告慰天下,振奋军心!”
    李承乾听出李泰的弦外之音,心中恼火,嘴上却说得愈发慷慨激昂,“此前有大臣非议父皇泰山封禪,若此番父皇能亲徵得胜,扬我大唐国威,看天下谁还敢有异议?”
    话说到这份上,殿內的大臣们都成了精明的人,一听便知这已经从军国大事,演变成了储君之爭。
    不想捲入其中的人,纷纷选择了闭口不言。
    “想儿,你的看法呢?”
    李世民自然洞悉了两个儿子的心思,见群臣噤声,场面尷尬,便將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的李想,想借他来打破僵局,免得皇家的脸面太过难看。
    “父皇,眾人皆言高句丽路途遥远,但在儿臣看来,它其实离我们很近。”
    李想缓缓开口:“我等惯於从陆路进击,却忽略了高句丽的地理形势。若从登州出动水师,三五日內便可直抵其腹地诸多城池,尤其是其都城平壤,战船可兵临城下。”
    “高句丽主力大都陈兵辽东边境,国都必然空虚,我军只需一两万精锐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平壤,便可一举令其首尾不能相顾。”
    “与此同时,水师舰队可沿其海岸、江河不断袭扰,令渊盖苏文疲於奔命,不知我军主攻何处。”
    “再以数万精骑自辽东正面攻入,两面夹击。如此,臣以为六七万兵马足矣,亦无需徵调过多民夫,以免影响农时。”
    “至於后勤,可由皇家军校后勤科统筹,將部分非要害的物资採办交予信誉卓著的商號办理,如此大军便可轻装简行,快速出击。”
    李想一番话说完,殿中落针可闻。
    这番见解信息量太大,思路也太过天马行空。
    论陆上交锋,在场的將帅个个都是行家,可说到跨海作战,几乎无人精通。
    但从道理上推演,似乎又无懈可击,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附和或反驳。
    “燕王殿下。”长孙无忌紧锁眉头,打破了这片沉寂,“后勤乃三军命脉,事关重大,怎可轻易交付给商贾之手?自古未有此先例啊!”
    对於水陆並进的方略,他不敢妄下断言,但將军事后勤外包给商人,在他看来,这绝对是动摇国本的荒唐之举。
    后勤补给线的重要性,是歷代兵家都懂的道理,但如何將这门学问做到极致,却少有人深究。
    大唐皇家军校的后勤科,便是钻研此道的少数机构之一。
    “赵国公,士农工商,皆为大唐子民。只要能助我大唐战胜高句丽,能完善战时大军的补给体系,能减少不必要的靡费,那么將一部分后勤事务交予商人,又有何妨?”
    李想在长安勛贵之中,是出了名的亲商派,毕竟他自己便是这城中最大的商人。
    “商人逐利,这是天性!燕王殿下如何確保他们不会为了一己私利,用劣质军需来糊弄大军?”
    “如何確保商贾之中没有高句丽的奸细,趁机破坏?又如何確保这其中没有官商勾结,营私舞弊?”
    长孙无忌能位列凌烟阁第一,绝非浪得虚名,其言辞之犀利,直指要害。
    “两相权衡,当取其利大者!我们不能因潜在的风险便裹足不前。陛下意在速战速决,以雷霆之势给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    “让商人参与到后勤乃至战后缴获的处置中来,无疑是既省力又省钱的捷径。”
    在场的朝臣多是务实之辈,因此李想当庭大谈“利”字,也无人觉得不妥。
    “此议甚好!燕王殿下,我记得当初征討吐谷浑时,定襄的捕奴队便隨军而行,专司清扫战场。如今將捕奴队换作商队,其效用应当大同小异。”
    秦琼出列声援李想。
    他並不在乎旁人说他与李想过从甚密,毕竟他两个儿子都在给燕王做事,这在长安城早已不是秘密。
    即便他一言不发,在眾人眼中也早已被打上了李想一党的烙印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