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- 第1728章让想儿陪朕一起远征高句丽
 
	
	    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:“我个人认为不必急於一时。高句丽目前对大唐构不成直接的威胁。”
    “从长远战略看,两国之间必有一战,但眼下大唐正值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,將战事稍作推迟,集中精力於內政,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。”
    他的这个立场,恰好与李想的主张相悖。
    当然,也不能说长孙无忌的观点全无道理。
    然而,一直静坐不语的李世民,此刻却微微蹙起了眉头。
    “赵国公所言,確有其理。但是,高句丽与其他邦国不同,若我大唐能將其一举荡平,其背后的意义將是无可比擬的。”
    中书令杨师道眼尖,捕捉到了李世民一闪而过的神情,他判断出皇帝心中已有征伐之意,於是,一直沉默的他立刻出列附和。
    他並不畏惧因此得罪长孙无忌。
    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,儘管需时常避讳与前隋皇室的瓜葛,但作为地位仅次於五姓七望的顶级门阀,他自有其底气和影响力。
    “陛下圣明!隋朝无道,我大唐顺天应人取而代之。当年隋煬帝三征高句丽皆以惨败告终,致使河北一带的军民至今仍心有余悸,视高句丽为不可战胜之敌。”
    “倘若我大唐能一战克之,便足以向天下证明,大唐远胜於前隋!”
    杨师道的这番话,说得李世民龙心大悦。
    “诸位卿家所言甚是!我大唐折衝府改制已歷数年,皇家军校亦已培养出数批栋樑之才。”
    “朕以为,是时候让世人重新认识大唐的实力,也该让周边那些蠢蠢欲动之辈收敛心思。如今国內安定,朕意欲御驾亲征,诸位意下如何?”
    李世民话音刚落,大殿之內顿时一片譁然,反对之声四起。
    “陛下,万万不可!战场之上刀剑无眼,瞬息万变,陛下乃万金之躯,岂能亲身涉险?”
    “况且高句丽路途遥远,陛下若离京日久,朝政恐生变数。”
    “再者,我大唐兵强马壮,名將如云,何须陛下亲自动手,便可踏平高句丽!”
    杨师道惊出一身冷汗,连忙出言劝阻。
    他虽然力主开战,却从未想过要让皇帝御驾亲征。
    李世民当年確实是征战沙场的马上天子,可如今已年过四十,身形渐丰,骑射功夫若久不操练,难免生疏。
    万一皇帝亲临前线,一时兴起要衝锋陷阵,出了任何差池,他这个极力鼓吹战爭的大臣,定然难辞其咎。
    “杨公言之有理,区区高句丽,陛下只需给我五万精兵,您就在长安城里等著我的捷报吧!”
    101看书 101 看书网书库多,101????????????.??????任你选 全手打无错站
    “微臣请战,愿为陛下荡平高句丽,请陛下在京中静候佳音!”
    “陛下,微臣愿为先锋……”
    一时间,殿內的武將们纷纷请缨,爭相表示自己能够担此重任,恳请李世民將帅印交予自己。
    对於武人而言,没有不渴望战爭的。
    尤其是与高句丽这一战,意义非凡。
    此战不仅是挑战一个曾击败过鼎盛隋朝的强敌,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清楚,以大唐今日的国力,此战胜算极大。
    特別是那些曾在皇家军校中接触过新式操练的將领们,对麾下士卒的战力有著绝对的信心,对即將到来的胜利充满了渴望。
    “朕意已决!诸位放心,非到万不得已,朕不会去与將士们爭抢功劳。至於国事,朕离京期间,由太子监国,留守诸臣辅佐,当可无虞。”
    显然,李世民在朝会之前便已做好了全盘打算。
    而今日的廷议,也让他摸清了群臣对於征伐高句丽的基本態度。
    “父皇放心!儿臣必將兢兢业业,勤勉谨慎,绝不耽误任何一件国事。”
    一直像个透明人般站在人群中的李承乾,听闻李世民要委以监国重任,顿时喜出望外。
    太子监国本是常事,但对於连自己都觉得储位岌岌可危的李承乾来说,这无异於天降甘霖。
    他盘算著,父皇此次出征,快则入冬方归,倘若战事胶著,拖到明年也並非没有可能。
    儘管从长安到幽州的驰道已经修通,可一旦出了幽州地界,道路便崎嶇难行。
    高句丽不仅占据辽东大片疆土,更修筑了千里长城以防备大唐,国內尚有数十万兵马,绝非寻常部落可比。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愿追隨父皇出征,为大唐尽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    李承乾身旁的李泰也立刻站了出来。
    他虽不赞成父皇亲征,但眼见无法改变既成事实,便立刻开始盘算如何从中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。
    让李承乾在长安监国,自己若是留下,日子定然不好过。
    他从不指望李承乾会善待自己。
    与其如此,不如跟著父皇去前线,或许还能博取一些军功。
    “不必了,青雀你留在长安。此行,就让想儿陪朕去吧!”
    李世民不顾眾人的反对,乾纲独断,敲定了御驾亲征的所有安排。
    一旁的房玄龄看得满心无奈。
    但他深知李世民的脾性,一旦决定的事情,任谁也劝说不动。
    事已至此,唯有接受现实,並在此基础上,为大唐谋求最大的胜算。
    “陛下若决意亲征,各项准备工作便需即刻启动。眼下已是夏日,即便有驰道之便,大军开赴辽东也非朝夕之事,粮草军械的筹措转运,更需时日。”
    “玄龄所言极是,全盘后勤统筹,便由你与叔宝二人共同负责吧!”
    作为一代军神,李世民自然清楚一场大规模战爭背后所牵涉的繁杂事务。
    李想只觉得心头一阵烦闷。
    他不过是在大明宫的朝会上,顺著李世民的话头隨口发表了些看法,竟被当场点名,塞进了征討高句丽的队伍里。
    这叫什么事?
    之后满朝將领热火朝天地商议进军方略,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,满脑子都是长安城安逸舒適的生活,对比即將到来的辽东苦寒,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    皇帝御驾亲征,条件尚且远不如京城,何况他一个清閒的王爷。
    “陛下,”兵部尚书李靖出列,神情肃重,“依臣之见,高句丽国力非同小可,若要一战而定,我大唐需出动精兵十万,辅以民夫二十万。”
    “否则一旦战事胶著,拖至寒冬,於我军极为不利。”
    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將,面对高句丽这个宿敌,丝毫不敢轻慢。
    这並非可以靠数千奇兵就能一举袭灭的草原部落。
 
添加书签
  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 
 
	
 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