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让你就藩,你统一全球? - 第138章 家宴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当轮椅被抬下宝船,踏上坚实的码头时,蓝玉快步上前,躬身道:“陛下,殿下已在城门前等候。”
    朱元璋没有说话,只是点了点头。
    从港口到城门,是一条宽得能容纳二十骑並行的石板大道。
    道路两侧,是规划得整整齐齐的仓库区和商行,人流如织,车马不绝。
    越是靠近那座城市,沐春的心就越是下沉。
    太大了。
    城墙是用一种黑色的巨石砌成,高达五丈,厚重得让人绝望。
    城墙之上,每隔五十步就有一座敌楼,上面架设著他从未见过的巨型床弩和黑洞洞的炮口。
    这城防的坚固程度,远非金陵城可比。
    “沐侯爷,可是在估量我们上京的城墙?”
    蓝玉看出了他的心思,笑著说道:“这上京城,是殿下亲自规划,耗时三年建成。城墙周长九十六里,比金陵城还要长上二十多里。”
    “城內常住的军民百姓,已有五十余万,若是算上往来的商旅和流动人口,怕是早已过了八十万之数。”
    沐春的身体晃了一下,险些站立不稳。
    九十六里……八十万人口……
    金陵城,大明的京师,经过三十年的经营,户籍在册的军民也不过七十余万。
    而朱桂,只用了短短几年,就在这片蛮荒之地,建起了一座规模和人口都超越了大明京师的雄城。
    队伍行至城门下,前方的人群自动向两侧分开。
    城门洞开,一队身穿飞鱼服,佩戴绣春刀的卫士肃立两旁。
    为首的,是一个身穿玄色王袍,头戴金冠的年轻人。
    他身形挺拔,面容俊朗,眉宇间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贵气,又有著久居上位的沉稳。
    正是朱桂。
    在他的身后,站著一男一女。
    女子容貌绝美,一身武將劲装,英气逼人,正是蓝玉的女儿,如今大夏国禁军统领蓝霞儿。
    男子则是个文士,面容清瘦,眼神锐利,乃是刘观。
    父子二人,时隔数年,在这异国他乡,以这种方式方式重逢了。
    气氛微妙而凝重。
    朱元璋坐在轮椅上,静静地看著这个自己的儿子。
    眼前的朱桂,早已不是那个在金陵城里谨小慎微的藩王。
    他的一举一动,都带著开创者的自信和掌权者的气质。
    那是一种真正属於帝王的气度。
    连允炆都不曾磨练出的气质。
    朱桂也看著自己的父亲。
    这个老人,比之前更加苍老枯瘦,可那双眼睛,依旧像鹰隼一样锐利,仿佛能洞穿人心。
    他缓缓上前几步,在距离轮椅五步远的地方停下。
    他没有跪。
    他身后的大夏文武百官也没有跪。
    他只是对著轮椅上的老人,深深地躬身一揖。
    “儿臣朱桂,恭迎父皇驾临上京。”
    这一声称呼,既保留了父子之情,又巧妙地避开了君臣之礼。
    朱元璋的眼皮动了一下。
    他看著朱桂,看著他身后那些神情肃穆的大夏官员,看著那座巍峨的城池。
    许久,他才缓缓开口:“带咱,看看你的城。”
    没有愤怒,没有质问。
    只有一句平静的要求。
    朱桂直起身子,点了点头:“儿臣遵命。”
    一行人进入城中。
    如果说城外的港口和城墙是力量的展示,那城內的景象,则是文明的体现。
    乾净宽敞!
    街道两旁是两层或三层的木质楼阁,店铺林立,酒楼、茶馆、钱庄、布行、香料铺、珠宝店……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
    各种肤色、各种服饰的人们穿行其间,说著天南地北的语言,整个城市充满了商业的活力。
    这城市的布局,有几分唐朝长安坊市的影子,整齐划一。
    但又完全不同。
    “父皇,上京城內,早已取消了户籍之限,天下百姓,来去自由。”
    朱桂走在轮椅旁,声音平静地介绍道:“城中亦无宵禁,只要商铺愿意,可以彻夜经营。儿臣以为,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百姓如水,宜疏不宜堵。给他们自由,他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財富。”
    取消户籍!取消宵禁!
    沐春的心又是一阵狂跳。
    这简直是在挖大明的根基!
    大明朝的稳定,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將百姓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户籍制度,和严格控制社会秩序的宵禁制度上。
    朱桂的这番话,每一个字,都在公然否定他父亲的治国理念。
    朱元璋听著,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。
    他只是看著那些街道上的人。
    他们的脸上,没有大明百姓常见的麻木和愁苦。
   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神采。
    走了一段路,朱元璋忽然摆了摆手。
    “都退下吧。”
    他看了一眼身后的蓝玉,蓝霞儿,吴慧等人:“让沐春推著咱。你,朱桂,陪咱走走。”
    眾人一愣,朱桂挥了挥手,蓝玉等人立刻躬身告退。
    远远地跟在后面。
    宽阔的街道上,只剩下朱元璋,推著轮椅的沐春,和並肩而行的朱桂。
    父子二人,一坐一行,沉默地穿过繁华的主街,拐进了一条相对僻静,却依旧热闹的巷子。
    这里的店铺小了许多,多是些食铺、杂货店和寻常百姓家。
    百姓们看到朱桂,脸上都露出尊敬和亲近的神色,有的人会停下脚步,躬身行礼,但没有人跪下,更没有人惊慌失措地避让。
    朱桂也只是微笑著点头回应,整个过程自然而然,没有丝毫扰民。
    朱元璋看在眼里,心中百感交集。
    他想起了自己在金陵出巡。
    所到之处,净街清道,百姓伏地,连头都不敢抬。
    他要的是威严,是秩序,得到的是恐惧和死寂。
    而他的儿子,在这里,得到的却是发自內心的尊敬和爱戴。
    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,却从未真正实现过的景象吗?
    一个君王走在自己的子民中间,如同家人一般,社会井然有序,百姓安居乐业。
    黄昏时分,夕阳將整座城市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。
    朱桂陪著父亲,在一家临街的茶馆外停下。
    朱元璋没有进去,他只是让沐春將轮椅停在茶馆的屋檐下,静静地听著。
    他听到了邻桌的几个小商人,在討论著最近的粮价。
    “哎,听说了吗,王爷又从暹罗那边运了三十船大米回来,这粮价怕是又要跌了。”
    “跌了好啊!粮价一跌,咱们这小本生意就好做了。不像以前,辛辛苦苦一年,交完税,买完粮,剩不下几个子儿。”
    他听到了茶馆里,几个妇人在聊著家常。
    “我家那小子,前几天去报考海军学堂,没考上,回来哭了好几天。说是几千人抢一百个名额,太难了!”
    “可不是嘛!现在想当兵都难!”
    “我邻居家那小子,前几个月进了陆军,每个月餉银二两,还管吃管住,节日了还往家里寄东西,把他们家老两口高兴坏了。”
    “还是得上学堂啊!那些大官家的千金,听说都进了女子学堂念书呢。咱们女儿家,也该多认认字。”
    他还听到了一个从大明刚过来的年轻人,正满脸兴奋地跟同伴描述著他的见闻。
    “你是不知道,我刚从码头过来,腿都走软了!这上京城,比咱们苏州府还大,还热闹!而且这里晚上街上都点著灯,亮如白昼,哪像咱们那,天一黑就得锁门睡觉。我决定了,不回去了!就在这儿找个活计干!”
    一句句,一声声,都是最寻常的百姓家常。
    没有对官府的抱怨,没有对赋税的愁苦,没有对未来的迷茫。
    他们討论的是稳定的物价,是新开的店铺,是子女爭相报名参军和入学,是对这座城市光明的未来的期盼。
    朱元璋闭上了眼睛。
    他这一生,杀贪官,严律法,宵衣旰食,为的是什么?
    不就是想让天下的百姓,能有这样的日子吗?
    他做到了吗?
    他让天下安定了下来,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。
    可他治下的大明,百姓依旧活得小心翼翼,活在沉重的赋税和严苛的律法之下。
    而他的儿子,却在所有人都看不起的蛮夷之地。
    创造出了一个他梦寐以求,却求之不得的盛世。
    这一刻,这位一手缔造了大明帝国的洪武大帝。
    心中那份最后的骄傲,被彻底击碎了。
   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茶馆的伙计点亮了屋檐下的灯笼。
    昏黄的光晕里,朱元璋依旧闭著眼,仿佛睡著了,只有那微微起伏的胸膛,证明他还醒著。
    街上的喧囂並未因夜色降临而减弱,反而愈发热闹起来。
    远处沿街的店铺纷纷亮起了灯火。
    有的门口掛著灯笼,更多的,则是从窗户里透出一种白光,將街道照得如同白昼。
    沐春知道,那是鯨油灯,一种奢侈到他无法想像的东西!
    在这里却似乎是寻常照明之物。
    上京没有宵禁。
    大明立国,宵禁便是铁律,天黑之后坊门关闭,街上行人绝跡,违者重罚。
    这是维持京师治安,彰显皇权威严的根本。
    可在这里,夜晚仿佛才是真正一天的开始。
    食铺的叫卖声,酒楼的喧闹声,勾栏瓦舍里传出的丝竹管弦之声,混杂在一起,形成一股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。
    这股气息,热烈,自由,充满了生命力。
    “父皇,天色晚了,儿臣已在前面的望江楼备下薄宴,为您接风洗尘。”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