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- 第1731章辽东道行军大总管
 
	
	    “无忌,究竟是真是幻,你隨朕亲往辽东一行便知!玄龄,你留守长安,辅佐太子。懋功,朕命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即刻於左右武卫中拣选万名精锐,作为先锋。”
    “进达,你率军事学院眾学员赶赴幽州,徵募三千府兵,组建一支学员军,让天下人看看你们的所学成果!”
    “想儿,论海战之能,无人能出市舶都督府水师与护卫之右,朕命你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,统领登州、冀州等地府兵一万,併合市舶水师与登州水师,於一月之后,自海道直击高句丽……”
    李世民的决断力非同凡响,他迅速採纳了李想的方略,决定水陆並进,发动一场闪电战,务求一举击溃高句丽,將辽东彻底纳入大唐的怀抱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天子將御驾亲征!
    这消息如风一般,根本无法禁绝。
    不过一两日功夫,整个长安城都已尽人皆知。
    儘管大唐子民皆自豪於国家的强盛,但前隋三次征伐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心头,不少人仍对此次出征忧心忡忡。
    尤其是一些消息灵通之辈,得知此番出徵兵力竟不足十万,心中对胜利的期盼顿时凉了数分。
    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!那李想,竟敢如此蛊惑陛下亲冒矢石,实乃国之奸佞,其心可诛!”
    国子监內,孔颖达在详尽了解了此次出征的部署后,气得拍案怒骂。
    “陛下此举,確有轻敌之嫌。仅凭这点兵马远赴辽东,纵然不至於战败,可高句丽城池皆依山傍水,坚固异常,早已受过隋朝大军的轮番考验,岂是轻易能攻下的?”
    “届时敌军只需坚壁清野,我大唐王师便要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。”
    司马才章显然与孔颖达看法一致,对战局並不乐观。
    至於李想所描绘的宏伟蓝图,他更是一个字也不信。
    “陛下实在是太渴望一战功成了,殊不知兵需行王道,欲速则不达。”
    房中仅有二人,说话自然也少了许多忌讳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王爷,各处炼铁作坊已连夜调整工序,未来一月將全力赶製一批新式强弩与箭矢,必能满足大军所需。”
    王富贵收起了平日的隨和,神情肃穆地向李想匯报著各作坊的生產调度。
    按制,唯有將作监下属官坊方可打造军械,但李想如今身兼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之职,只向李世民隨口一提,便得了特许,允许燕王府名下產业转產军资。
    为求极致的生產效率,李想甚至不惜成本,下令所有弩箭皆用精钢锻造。
    此举虽令耗费剧增,但產出速度也同样惊人。
    在水力锻压机的轰鸣声中,一捆捆寒光闪闪的弩箭被迅速生產出来。
    此番出征,李想决心彻底发挥装备上的代差优势,要让高句丽人亲身体验何为降维打击。
    “传令给將作监,多备火油弹。届时若有哪个城池的守將想学乌龟缩在壳里,本王便亲自送他们一场大火,將他们活活烤熟!”
    锦衣卫在高句丽经营已近十年,李想对这个对手的了解,远超朝中任何一人。
    对於即將到来的战爭,他没有丝毫的担忧。
    胜利是早已註定的结果,区別只在於战果的大小。
    史册中,李世民的首次东征虽取得战术胜利,却未竟全功,最终因寒冬將至而班师。
    这一次,大唐的水师力量已今非昔比,又有他亲自指挥海上攻势,那渊盖苏文恐怕还在忙於镇压国內的反对势力,就將迎来大唐海陆两路的雷霆合围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明日便是李想率军启程的日子,燕王府內一扫往日的欢声笑语,被一层凝重的离愁別绪所笼罩。
    武媚娘凝望著即將远征的李想,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,恳求道:“王爷,此去登州路途遥远,就让媚娘隨行,也好在身边伺候您。”
    段嫣然闻言也帮著劝说:“是啊王爷,让媚娘妹妹跟著,我们也能更安心一些。”
    李想却断然摇头,神情肃穆:“军中自有铁律,岂能因私废公?我身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,若带头携家眷隨行,將来何以服眾,何以治军?”
    “你们不必掛怀,安心在家等待。待到今冬初雪之前,我必將得胜归来,届时你们只需备好庆功宴即可。”
    他虽不愿在军中过清苦日子,但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,最多带上几名厨子改善伙食,至於女眷隨营,那是想也不用想。
    武媚娘见他心意已决,便將话题转向了此次的战事,眉宇间的忧色却未减分毫:“王爷,据锦衣卫的卷宗推算,高句丽本土人口不下六七百万,若再算上依附於他们的北方诸部,总数恐怕逼近八百万。”
    “他们与突厥、薛延陀那些游牧部族不同,早已效仿中原王朝,广修城池,百工兴盛,实力绝对不容小覷。”
    李想听完却轻鬆一笑:“人多是好事啊,正好解决了我们开发辽东时人手不足的难题。”
    大唐虽新生儿眾多,但大多尚未成年,各处工坊的用工缺口一直很大,他如今看到人口密集之地,便下意识地盘算起劳动力的事。
    “王爷!人多也意味著他们的兵马会更多啊!”武媚娘见他似乎不以为意,急得轻跺了一下脚。
    “兵马多又如何?”李想安抚道,“饿狼闯入羊群,羊的数量再多也改变不了结局。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隋末可比,单是钢铁產量就翻了十倍不止,精钢產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。”
    “这背后代表的,是战力的飞跃。你想像一下,当我们的强弩箭雨遮天蔽日,高句丽的血肉之躯如何抵挡?”
    这份强大的自信,源於流水线生產所带来的巨大装备优势。
    他坚信,只要高句丽人敢出城野战,三万唐军足以击溃他们的十万大军。
    眼看无法说服他,武媚娘只好退而求其次,反覆叮嘱他的安危:“那您务必將所有护卫都带上,甲冑时刻不离身,只可居於中军大帐运筹帷幄,万万不可亲冒矢石。”
 
添加书签
  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 
 
	
 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