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视编辑器 - 第2014章 新的角色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接下来的拍摄中,苏寧的表现,持续给剧组带来了惊喜。
    儘管江卫民只是一个配角,戏份有限,但苏寧总能精准地把握角色的情绪变化。
    无论是被兄弟姐妹孤立时的委屈,还是渴望母亲关注时的眼神,亦或是偶尔爆发的不满与反抗,他都演绎得层次分明、真挚动人。
    最让孔导惊讶的是,苏寧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镜头感。
    他总能找到最合適的角度和走位,即便是复杂的调度也鲜少ng。
    这种专业素养,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。
    “老刘,有时候我觉得,他是不是在失忆前学过表演。”孔导在某次拍摄间隙对老刘说,“太自然了,完全没有表演痕跡。”
    编剧老刘点头赞同:“特別是他和梅老师的母子戏,那种微妙的情感交流,简直就不像演的。”
    “哈哈,看来咱们剧组这是捡到宝了。”
    “確实很奇怪!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。”
    由於剧情需要,少年时期的江卫民在兄弟姐妹中身高並不突出。
    这可苦了183cm的苏寧,大部分戏份都需要坐在那个特製的小凳子上表演。
    “小苏,委屈你了。”拍摄间隙,梅老师常常打趣道,“別人都是想办法增高,就你要『变矮』。”
    苏寧总是好脾气地笑笑:“张师傅做的这个凳子很舒服,坐著演戏也挺好。”
    有趣的是,剧组其他年轻演员却对苏寧羡慕不已。
    因为他们中不少人经常要踩著垫箱或凳子与对手戏演员搭戏,相比之下,苏寧的“矮凳”反而成了某种特殊待遇的象徵。
    “以后有什么想法?愿不愿意在这行继续发展?”
    “不知道!我没有想这么多,毕竟我也是误打误撞进来的。”
    “也是!不过你要是以后有这个想法,可以和我联繫,我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人脉多少还是有一些的。”
    “嘿嘿,好啊!到时候可就要拜託梅老师你了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隨著剧情时间线的推进,江家的孩子们都长大了。
    更新不易,记得分享101看书网
    这时,苏寧终於可以摆脱那个小凳子,堂堂正正地展示自己的真实身高。
    剧本中有一场戏:长大后的江卫民站在兄弟姐妹中,突然比大家都高出一头,被戏称为“江家的傻大个”。
    拍摄这场戏时,苏寧站在其他演员中,高大的身材格外显眼。
    郭老师饰演的江德福看著这个“小儿子”,却是忍不住笑场了:“好傢伙,这小子什么时候窜这么高了?”
    现场一片压抑的笑声,梅老师也忍俊不禁:“哼!吃的东西都长个子上去了!脑子一点也不灵光。”
    “妈,你是说我笨吗?”一旁的苏寧却是满脸的疑问。
    “你说呢?”
    这段即兴的互动被孔导保留了下来,成为剧中一个意外的亮点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在剧组的日子里,苏寧以其谦逊好学的態度贏得了所有人的喜爱。
    他经常向老演员请教表演技巧,向摄影师学习镜头语言,甚至向场记了解剧本標註的规范。
    休息时间,他常常帮著道具组搬东西,或者给服装组搭把手。
    那种不因获得角色而自傲的態度,让他在剧组中人缘极好。
    “小苏,来尝尝这个。”製片主任常常把自己带来的特色小吃分给他。
    “谢谢主任。”
    “客气!回头杀青了,你可要请我们喝青岛啤酒。”
    “放心!这顿青岛啤酒请定了。”
    失忆带来的空白正在被新的经歷和情感一点点填补,虽然过去的记忆依然缺失,但现在的每一天都在变得充实而有意义。
    夜幕降临,当天的拍摄结束。
    苏寧帮著工作人员收拾器材,高大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。
    没有人知道这个失忆的年轻人的过去,但所有人都相信,他註定要在这个圈子里留下自己的印记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某天,《父母爱情》的室外拍摄现场,场记板上的场次编號已临近尾声。
    剧组眾人配合愈发默契,连换景的间隙都透著股高效的从容,直到几辆商务车停在棚外,打破了这份寧静。
    影视投资人郝金明带著团队走进来,身后还跟著《正阳门下》的导演与编剧,手里的笔记本早已翻开,显然是带著“取经”的目的而来。
    “孔导,您这剧组的氛围,一看就知道作品差不了!”郝金明快步上前与孔笙握手,语气里满是真诚,“我们这次就是来偷师的,您拍年代剧的细腻劲儿,业內谁不佩服?”
    孔导笑著摆手,引著一行人往监视器后站:“郝总客气了,都是团队磨合出来的,正好赶上拍一场家庭戏,您瞧瞧热闹。”
    “好啊!乐意之至。”
    此时镜头里,退休的江德福与安杰带著女儿,刚踏上山东老家的土路,远处苏寧饰演的江卫民正扛著锄头走来。
    此时的他穿著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,裤脚沾著泥点,却难掩挺拔身形,阳光落在他脸上,衬得眉眼间既有下乡青年的淳朴,又藏著见到家人时的欢呼雀跃。
    江亚菲一见到这个孪生弟弟,立刻笑著扑过去喊“卫民”,苏寧顺势接住这个孪生姐姐,手轻轻拍著她的后背,那份无需刻意演绎的亲昵,让监视器后的郝金明不自觉前倾了身体。
    更让人动容的是镜头角落,老年江德福与安杰站在原地,看著儿女互动,脸上的笑容不是剧本里规定的“幸福”,而是带著皱纹的、发自內心的温柔。
    直到场记喊“过”,郝金明才回过神,低声对身边的编剧说:“这戏的烟火气,真是拍透了。”
    休息时,郝金明目光始终追著苏寧,忍不住向孔导打听:“刚才演江卫民的年轻演员,是新人吧?灵气太足了,形象也拔尖。”
    孔导眼中闪过笑意,半开玩笑道:“叫苏寧,確实是刚开始拍戏,但悟性高。郝总要是看得上,您新戏不正好缺人吗?”
    “好主意!”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,郝金明眼睛一亮,然后转头看向一旁的编剧王芝理,“老王,你找一段合適的剧情。”
    “好?”接著一旁的编剧王芝理便是翻出《正阳门下》的剧本。
    此时郝金明便是微笑的看向眼前的孔导解释说道,“孔导,我们正愁男二號涛子这个角色!”
    编剧王芝理连忙递过剧本,指著其中一段对苏寧说道,“小苏,你试试这段。”
    “男二號涛子说话略带口吃,却不能演得夸张,既要保留京城街溜子的混不吝,又得藏著几分淳朴。”
    苏寧接过剧本,指尖快速划过台词,短短五分钟后,他再抬眼时,混身气质已然不同。
    原本谦逊温和的模样消失不见,他微微歪头,双手插在裤兜里,下巴微抬看向空气里的“韩春明”,语气带著些许桀驁不驯的挑衅:“俺、俺叫涛子……你混哪儿的?”
    每一个字都带著细微的卡顿,却不生硬,连眼神里的桀驁与底气,都像从角色里长出来的一样。
    现场瞬间安静下来,下一秒,郝金明率先鼓起掌:“就是这个味儿!多少老演员演口齿不清都容易『演过』,你这分寸感绝了!”
    《正阳门下》的导演也不住点头认可:“涛子要的就是这种『糙里带憨』的劲儿,小苏完全抓住了!”
    孔导虽有不舍,却还是拍了拍苏寧的肩膀:“看来我们这小宝藏,是藏不住了。”
    苏寧连忙收敛状態,挠著头笑:“谢谢各位老师,我还有好多要学的。”
    郝金明却直接拍板:“不用试了!涛子就定你了!”
    “谢谢郝总给机会。”
    当晚,剧组的休息区被临时布置起来,梅老师端著水果走过来,打趣道:“我们的江卫民这是要『离开家』,去演京城小伙儿啦?”
    郭老师也跟著点头:“《正阳门下》是好本子,涛子这角色有戏,你可得好好琢磨。”
    最激动的是陈涛,他拿著手机跑到角落,声音都带著颤:“舅!舅妈!苏寧要演男二號了!郝金明投资的戏!”
    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落在苏寧身上。
    他看著眼前热热闹闹的眾人,手里还攥著郝金明刚塞给他的《正阳门下》剧本,心里满是暖意。
    从一个失忆的新人,到被认可、被期待,这条路走得不算长,却全靠身边人的扶持。
    他悄悄握紧拳头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不能辜负这份信任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青岛《父母爱情》的片场。
    苏寧穿著江卫民的旧袄,站在“江家小院”的门槛边,看著镜头里自己最后一个镜头。
    一身军装的江卫民提著行李,在家人的依依不捨之下,踏上了下乡的通勤船,笑容里却藏著对未来的忐忑与期待。
    “卡!完美!”孔导的声音打破寧静,他放下对讲机起身鼓掌,“我宣布,苏寧的戏份,正式杀青!”
    掌声瞬间涌来,梅老师捧著一束向日葵走过来,瓣上还沾著水珠,她轻轻拍了拍苏寧的胳膊,眼神像看著自家孩子:“小苏,这束叫『向阳』,跟你一样,心里亮堂。以后在圈子里別丟了这份纯粹,这才是最金贵的。”
    郭老师紧跟著上前,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,力道大得让苏寧差点笑出声:“戏里你是我儿子江卫民,戏外你就是我郭韜的老弟!以后到京城,別客气,我家大门隨时为你开!”
    执行导演老周红著眼眶,递过来一瓶热奶茶:“苏寧,我看著你从第一次面对镜头髮怵,到现在收放自如,比自家孩子成长还让人高兴。以后拍戏遇到坎儿,隨时给我打电话。”
    场务组的小伙子们围过来,把一个印著“江家小院”的搪瓷缸塞到他手里:“苏寧,这缸子给你留个纪念,以后喝热水都能想起咱在青岛的日子!”
    化妆师也凑过来,帮他理了理衣领:“下次见,可得给我带京城的炒栗子啊。”
    苏寧握著满手的温暖,眼眶忍不住发热,这些日子的点滴关怀,早把这里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。
    杀青宴上,孔导特意把苏寧叫到身边,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。
    “这里面不是片酬,是组里所有人凑的『路费』。”孔导声音温和,“知道你要去京城拍新戏,刚到陌生地方肯定不容易,这是大家的心意。”
    苏寧拆开信封,里面除了一沓崭新的钞票,还有一张泛黄的集体照……
    照片里,所有人都挤在“江家客厅”的沙发上,他被梅老师和郭老师护在中间,笑得格外灿烂。
    照片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:“小苏,涛子这个角色肯定能火!”
    “记得多吃饭,別再瘦了!”
    “有需要帮忙的,隨时打电话,號码都在这儿了!”
    陈涛凑过来看得目瞪口呆,小声嘀咕:“这待遇,比主演还贴心!”
    孔导听见了,笑著摇头:“因为小苏值得。他身上那股认真劲儿,让我们想起了刚入行时的自己,纯粹为了喜欢演戏而努力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2012年11月初,青岛站的站台飘著细碎的冷雨。
    苏寧背著双肩包,手里攥著火车票,看著父母红著眼眶的模样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著。
    王秀英拉著他的手反覆叮嘱:“到了北京要按时吃饭,天冷了就把厚衣服穿上,別冻著。拍戏再忙,也要记得给家里打电话。”
    苏大强没多说什么,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磨得发亮的旧笔记本,封面是褪色的蓝色,上面还贴著一张模糊的电影海报。
    “这是你失忆前最喜欢的本子,里面夹著你当时写的一些观后感。”苏大强声音有些沙哑,“说不定看著看著,就能想起点什么。”
    列车鸣笛启动,苏寧趴在车窗边,看著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,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。
    他翻开那个旧笔记本,第一页写著一行字:“生活的意义,是让每次机会不曾错过。”
    字跡陌生又熟悉,他指尖轻轻拂过纸面,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。
    十几个小时后,列车抵达京城。
    怀柔影视基地的寒风比青岛更烈,枯黄的树枝在风中打著哆嗦,可远远望去,成片的摄影棚灯火通明,像一片不夜城。
    《正阳门下》的执行导演早已在门口等候,手里还拿著一件厚外套:“小苏,一路辛苦了!郝总特意交代,一定要把你照顾好。先去宿舍放行李,明天一早试妆定造型,涛子的服装都准备好了。”
    跟著执行导演走在影视城里,苏寧看著来来往往的剧组。
    有的穿著古装长袍,有的戴著民国礼帽,还有的穿著现代警服,每个人脸上都带著对拍摄的热忱。
    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,空气中仿佛都飘著创作的气息,他忍不住放慢脚步,心里满是震撼:
    这就是中国影视的心臟,是无数人追梦的地方,而现在,他也成了其中一员。
    宿舍安排在影视基地的生活区,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拍摄场地……
    “正阳门下”的街道已经布置完毕,老式自行车靠在砖墙上,店铺门口掛著褪色的招牌,连墙角的青苔都做得栩栩如生。
    苏寧拿出《父母爱情》的集体照,贴在窗户上,照片里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温暖。
    “谢谢你们。”他对著照片轻声说,“是你们让我从一个迷茫的失忆者,变成了有梦想的演员。”
    夜幕渐深,远处的摄影棚还在亮著灯,隱约能听到导演喊“开始”的声音。
    苏寧翻开《正阳门下》的剧本,涛子的台词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,旁边还写著密密麻麻的笔记。
    明天,他就要变成“涛子”,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。
    窗外的寒风还在呼啸,可苏寧心里却暖得发烫。
    他抬头望向夜空,怀柔的星星格外明亮,仿佛在为这个新来的追梦人,照亮前行的路。
    ……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